[置頂]

書單: 安迪葛洛夫:Only paranoid survives.

Dec 15, 2005

台灣網站除了賣東西,還能做什麼?

http://www.neo.com.tw/archives/000739.html
September 26, 2005

台灣網站除了賣東西,還能做什麼?

剛剛在老貓「兩則詹宏志快訊」的回響裡看到:

如果接觸過1999年dotcom高峰期,我想這樣的感覺會回憶到那時的空氣ㄅ...

那時真的是每天起床都興奮的接受新達康公司的創意,哇!這創意真棒ㄟ! 這樣的興奮度...感覺又回來了,google、百度、阿里巴巴...

如果台灣不都只是在網路賣東西,我想...達康的世界會有所不同 XD

還記得上星期吳念真在超視新聞挖挖哇裡面說了一句話:
「就算在台灣裡面得了第一,在世界上也不過是個小島而已!」
(此為印象轉述)

網路雖然無國界,但是網路公司的發展還是受限於國家、地域及文化。

為什麼百度、阿里巴巴這種在世界上名不經傳的公司,能夠讓網路巨人 Google、Yahoo、eBay 在大陸市場上白白挨悶棍? (註1)

答案很明顯,不論是政治、文化等因素,都是外商網路公司很難打進大陸市場的主要原因。

以前在學校的時候,最常聽到老師說:
「只要大陸每個人喝一瓶可口可樂,可口可樂就賺翻了。」

目前全世界的人口超過60億,大陸就佔了12億以上,在全世界排名第一。台灣一個小小的島國才0.2億人口,能做什麼的網路事業?

想做一個像美國 Google 或是大陸百度一樣的搜尋引擎?
先想看看自已國家裡面有多少人要用?

Openfind 從 GAIS 轉變而來,是台灣最具歷史及代表性意義的搜尋引擎。為了迎接 Google 時代的來臨,三年前推出 PolyRank 要與 Google 一較高下。2004 年推出 Monkia ,現在依然是雷聲不大,雨點很小。

20050926_02.gif
(圖為 Monkia 的首頁畫面)

說句比較難聽的話,Openfind 主事者是學者背景,「技術強、經營弱」是不爭的事實。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在於台灣人口數少,就算 Monkia 在台灣大放異彩,對於 Google 完全稱不上有絲毫的威脅。

網站最大的經濟活水在於人數,然而台灣網路環境跟全世界相比,最大的弱點也是在於人口數太少,因此很難和其它國家的大型網路公司營收相比。

而我認為台灣的創意及技術能力絕對不會輸給其它國家,我之前在「淺談網站核心競爭力」有提到,台灣網路公司必須有全球化的思維,具備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的核心競爭力才有可能看到「不只在網路上賣東西」的網站。

台灣目前最缺乏的是帶領網路公司走向國際的人才及資金,台灣的年輕一代多半具備網路技術背景、中生代兼備技術及網路公司經營手腕,卻苦無大量資金、老一代的企業家則多數跟不上網路時代的進步,手頭上握了大筆的資金卻不敢大量投資台灣的網路公司。

台灣的網路公司現階段在環境、資金、人才各方條件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在國內要經營的有聲有色就已經不容易了,想躍上國際舞台還需要台灣政府、創投及企業家 們能多給網路公司機會,相信台灣的網路公司未來一定有辦法像華碩(ASUS)、明碁(Benq)、捷安特 (Giant) 一樣向全世界發聲,讓全世界見識到台灣真正的實力。

註1:

* 傳聞 Google 花千萬美元買下自己在大陸的網址。想要跟百度合作進軍大陸市場,卻又被百度耍的團團轉。
* eBay 為了進入中國市場,買下「易趣網」卻又被阿里巴巴的淘寶網打的不知所措。
* Yahoo! 放棄經營大陸市場,將大陸的品牌經營權交給阿里巴巴。

//////////////////////////////////////////////////////////////////////////
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33
網路產業的人才流動現象
數位文化 網路產業的人才流動現象
文/牆主.黃彥達 本文發表於2000/01/30 - 被閱讀 4083 次 被轉寄 12 次

一個以人為本的產業,怎麼可以不討論人才呢。筆者經常看見很多談論網路趨勢的文章都把焦點放在商業模式,股票,電子商務等等議題上,其實從人才的流動現象也是可以看到很多事情的。如果你希望進入網路這個產業,或者是根本已經是網路產業的老鳥,這篇文章希望對你會有幫助。
■ Free! 免費訂閱本報 RSS 繁體中文 RSS 簡體中文
網路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產業,任何網路的經營者想必都會深深的認同這點。一個優秀的人才往往對於一間網路公司的營運造成重大的影響,不管是市場佔有率的提昇,或者是實質的獲利。

網路現在是當紅的炸子雞,筆者以前遇到親朋好友詢問在哪高就,總是支支吾吾講不出來。現在只要跟別人說,我是從事網路業的,大家馬上露出欽羨的表情,說,喔,網路股在國外漲的很凶。

熱門的行業會開始將來自各方的人才吸引進來。網路產業競爭激烈,每間公司都希望能夠僱用馬上就能夠上場打仗的人,因為大家都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操練新兵。在 這樣的心態之下,學校剛畢業的學生並不會是好的選擇。一方面是網路的發展太過神速,學校生產人才來不及。一方面是依照筆者在產業界的經驗,甚至連研究所畢 業的學生,都不見得馬上可以上線工作。

台灣的網路產業一直都很缺人。再這個行業裡頭能夠擁有三年以上資歷的人,絕對是爭相挖角的對象。而且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在各大財團相繼投入之後,人才荒的 情況更形嚴重。雖說剛畢業的學生並非第一選擇,但是缺人缺到沒辦法的時候,也只有向校園尋覓。也許已經有人發現,不少入口網站把徵才的觸角伸到校園中。檯 面上大家搶網站流量,檯面下大家爭搶校園人才,台灣網站的競爭可謂激烈。

網路產業的年輕化也是一大特色。快速發展以及特別適合年輕人從事的特性,也造成了一些突兀的現象。筆者經常在外出拜訪合作的夥伴時,對方會刻意的詢問筆者 年紀。這也難怪,對方派出來接待的陣容包含經理副理,與筆者所服務的網路公司的經理副理年紀相差頗巨,這種情形特別是與統產業相較的時候更是如此。我們常 常看到一個在傳統產業裡爬升到經理階層的人,他的頭髮已經開始花白。

大家都知道在這個產業裡頭,非重用年輕人不可。但是有豐富網路經驗的年輕人其實不好找。這裡所謂的豐富網路經驗,不是指經常上網的重度使用者,而是對於網 站的規劃以及營運甚至策略發展有概念的人。舉個實際的例子,一個很愛看電視連續劇的人,並不等於會是個好導演,在網路產業亦然。現在剛剛踏出校門的年輕人 往往對於網路很熟悉,但是在職場的成熟度以及思考的維度還有開發專案的經驗其實都不夠。

電子商務的興起,讓這個產業的人才結構又有了巨幅的變動。以往,大家把網路視為新興的媒體,所以很多早期的從業人員都是傳播背景出身,就算不是傳播背景出 身的人,久而久之也習慣了把網路當媒體來做。然而做媒體和做生意是全然不同的兩回事,背後所需的知識是很不一樣的。這一波電子商務興起,讓一批對網路不是 那麼熟悉但是對於傳統商業運作瞭若指掌的人進入了這個產業。

對於進入網路產業的人來說,這是一種競爭的開始。以往熟悉網路運作的那批人,開始要試著去了解傳統商業的運作方法。從傳統商業世界來的人,則開始摸索網路世界的運作法則。雙方互相伸入對方熟悉的領域當中,想要維持自己競爭力的人,勢必要做出這種努力。

現階段看起來,這兩種類型的人彼此有大量的合作空間。因為從頭去學習比較慢,直接找合作對象是比較容易。但長遠來看,未來所有的產業都會網路化,因此誰能夠先同時具備兩個領域的知識,誰的競爭力就會比較強。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的網路界勢必掀起一股學習潮。

此外,有不少人進入網路這個領域的時候,不選擇當員工而選擇當老闆。年輕人在車庫裡頭創業成功的故事永遠都是讓人嚮往的。特別是這波網路所帶來的機會。而 且現在台灣的網路界有游資過剩的現象,投資者驚訝於美國網路股的高額投資報酬率,所以投入太多的金錢追逐著台灣島內體質參差不齊的網路公司。現在要弄到錢 在網路上創業根本不是太難的事情。

但是很遺憾在網路上創業的好日子已經不太多了。正如前面所說的,現在的各大網路公司都不缺錢,正準備大幹一票的時候,而且傳統產業的財團各個摩拳擦掌準備 自己下海來做。在網路上的創意被抄襲的速度又比光速還快,往往幾個年輕人有好的想法,也可以弄到資金,但是面對目前這些在網站經營上面有經驗的網路公司, 恐怕是不堪一擊。

筆者還曾經聽過有創投公司的人在演講的時候,鼓勵年輕人從大網路公司出走,自行創業去。這句話在一年前說,是對的。現在說,恐怕是錯了。台灣網路的第一波 創業潮已經告終,至於第二波創業朝什麼時候會起來?我們看美國的經驗,是在第一波創業成功的人在獲利之後,拿著賺來的錢成立新公司開發新服務的。而台灣, 連第一批創業的人都尚未獲利。

創業潮的告終,其實也代表了整個產業漸漸邁向成熟運作。傳統的財團延伸其既有的勢力,跨到這個領域來。早年創業成功的人有幸比這些傳統的產業提早開跑,現在必須開始想怎麼樣能夠繼續跑在這些傳統勢力前頭。而現在才想到創業的人,時機點其實是已經遲了。

一個以人為本的產業,怎麼可以不討論人才呢。筆者經常看見很多談論網路趨勢的文章都把焦點放在商業模式,股票,電子商務等等議題上,其實從人才的流動現象也是可以看到很多事情的。如果你希望進入網路這個產業,或者是根本已經是網路產業的老鳥,這篇文章希望對你會有幫助。
上一篇:網路社群的真義 下一篇:網際網路的大躍進現象


/////////////////////////////////////////////////////////////////////////////
微軟反擊Google,主角是位台灣青年!
‧數位時代雙週 2005/01/31
Google的走紅,再次讓微軟處於競爭的下風,但Bill Gates仍然打著當年擊倒Netscape的算盤--當重兵調集後,一拳KO對手;只不過,這次微軟所倚重的重炮手,是一位落戶北京的台灣37歲年輕人...
作者:林義凱

面對Google所掀起的搜尋風暴,到目前為止,微軟的反應似乎並不是那麼迅速。去年十二月十三日,微軟宣布可下載測試用的新版MSN搜尋工具列,用來強 化搜尋電腦中的郵件、檔案以及網路上的資訊;比起Google來,微軟的搜尋功能其實還不成熟,「我們花了很多功夫趕上,但搜尋是一個我們還遠落後的領 域,」檯面上,負責資訊服務業務的微軟副總裁梅蒂(Yusuf Mehdi)坦承。

檯面下,微軟卯足全力要贏,而比爾蓋茲把他的秘密武器放在北京。來自台灣、今年三十七歲的馬維英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互聯網搜尋與數據挖掘組」主任研究 員,他所領軍的搜尋技術研究計畫,在今年九月成為微軟亞洲研究院的重點領域,直接瞄準Google與雅虎,「網路搜尋技術才剛剛起步,我們今天看到的一 切,都還沒法實現電腦的真正潛力,」清大電機系畢業的馬維英,擁有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電腦博士學位,四年前,應老友張宏江(微軟亞洲研究院創辦人之 一,現任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的力邀,他結束了在惠普中央實驗室的工作,與家人一起到北京落戶。

輸入關鍵字搜尋,自動加以分類

馬維英的任務很單純:與美國西雅圖、英國劍橋的微軟研究人員一起,強化微軟在搜索技術上的深度與廣度,應用在下一代的微軟產品中,包括電腦作業系統、網站編輯軟體、MSN網站以及智慧型手機的網路連接介面,幾乎無所不包。

兩年半來,馬維英與數十位北京同僚加快研究速度,根據院長沈向洋半開玩笑的說法,他們專門在搞「地下互聯網」,但馬維英提醒,正式名稱應該是「Deep Web(深網)」技術,「我們要超越現有網路搜尋的表面關聯排序分析,深入到自然語言、知識類別與影像內容的意義分析,」他說。

馬維英展示了他研究的具體成果。比如,如果想要在現有的Google上搜尋「Java」,得到的結果包含咖啡、程式語言以及爪哇島的風土民情,甚至還有印 尼歷史的相關網站,依照被慣用搜尋的結果排序—這是一個被馬維英戲稱為「沒有知識、也缺乏常識」的搜尋模式,如果把同樣的搜尋文字放在馬維英與同僚開發的 程式中跑一回,你會得到井然有序的成果:依照電腦、咖啡、地理與歷史等不同類別的資訊結構進行整理,這讓想喝一杯好咖啡的人,不必花時間跟軟體界的是是非 非訊息搏鬥。

這種搜尋技術的背後,結合了多種不同領域的研究成果。首先,搜尋程式必須超越網頁表面的文字呈現,深入發掘網頁的資料庫結構(尤其有越來越多的動態網頁) 以及區塊組合(網頁上有不同的文字與圖片區塊,必須區別對待處理),並且建立起自我學習的反饋模式。其次,搜尋程式必須理解自然語言的意義,並且以適當的 知識類別進行解讀、分類,並且利用分類後的結果繼續學習。搜尋程式也必須超越網頁跟網頁之間連結關係的分析程式,進入到「物件」(object)與「物 件」之間關係的資訊判讀,「把整個網路上的資訊視為雜亂無章的表象世界,我們要把它們轉變為有意義的資料庫,瞭解它的內在結構。」運用微軟亞洲研究院開發 的其他技術,搜尋的應用可以走的更廣。例如,加上圖像判別技術,使用者可以在網路上輸入關鍵字搜尋特定圖片,例如「飛鳥」,搜尋程式會將找到的圖片,依照 內容加以分類:「單獨的鳥」,「一群鳥」,「在海上飛的鳥」…等等。

建內部知識網站,連接各資料庫

運用自家開發的搜尋引擎,微軟研究人員建立了專業領域的內部知識網站「Libra」,只要輸入關鍵字,就可以在網路跟各種資料庫中尋找相關研究成果,並且 依照年代、機構、引用文章、參與研究人員以及彼此關係進行分析,這大幅縮短了進行研究的時間,讓研究人員可以把精力用在正確的地方,同時找到每個領域可以 對話的重要科學家,「每個系所在做教師升等時,都應該用這個程式,看看這個老師的表現到底怎樣,」馬維英俏皮地說。

微軟尚未揭露這些技術用在產品上的具體時程,比爾蓋茲希望等技術更成熟後,一步到位對Google展開攻勢。從購物網站、新聞搜尋、求職網站到約會網站, 微軟正在研發中的搜尋技術,幾乎都可以大幅改善相關功能,讓搜尋結果更加有意義;在手持式裝置(包括智慧型手機與PDA)上的應用,更是微軟積極推展的重 頭戲,馬維英透露,他的小組就特別為了行動電話的特殊性,重新設計界面,讓小畫面也能方便輸入與讀取搜尋結果。

一般預料,在下一版本的微軟作業系統「長角」(Longhorn)以及MSN網站裡,微軟都將重兵出擊,用核心技術發展出的多項功能,扳回輸給 Google與雅虎的城池。這是典型的微軟模式──不搶第一,但在下一個版本的軟體中逐步增加更多功能,最終贏過對手。失去先手,微軟能搶回被 Google奪走的光輝嗎?這一回,距離矽谷數千公里外的北京,似乎有著定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