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 25, 2019

台大研究發現目前的乾旱只是「風水輪流轉」


台大研究東南亞乾旱恐非全球暖化導致


東南亞等北半球低緯熱帶區乾旱頻傳,台大團隊花10年,利用泰國南部石筍同位素資料,重建東南亞2700年以來的降雨紀錄,發現目前的乾旱只是「風水輪流轉」,不一定是全球暖化所致。

研究也發現,若從更長期的千年尺度來看,低緯區降雨帶逐漸南移是定局,若澳洲北部降雨量漸增,赤道北部持續乾旱,將影響水資源分配問題。這份研究成果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台大地質系教授沈川洲說,全球低緯熱帶的人口占四成,擁有地球上最重要的降雨帶「間熱帶輻合帶」,總雨量達全球的三分之一。台灣在間熱帶輻合帶的北緣。這一地帶的水文若發生變化,往往會引發生物圈與文明的大災難。
沈川洲說,從百年的尺度來看,目前東南亞等北半球熱帶區的乾旱趨勢,與11至12世紀及15至16世紀的乾旱相似,可能只是自然的水文震盪,而非全球暖化所致。
但沈川洲說,從更長期的千年尺度來看,南半球的溫帶溫度高於北半球,導致此降雨帶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持續南移。如果這種北旱南澇的趨勢不變,熱帶區域的生態系統將會改變。澳洲北部降雨持續增加,但赤道以北的非洲會持續乾旱,也會影響各國水資源問題。人類若沒有排放二氧化碳,北半球會更早邁入冰期。
沈川洲也說,西元400年到800年,以及1400年到1800年是相對濕潤時期,尤其是14到15世紀初,持續數十年的極端強降雨,和柬埔寨吳哥窟文明遭遇大洪水的時間一致,可能是氣候造成吳哥窟文明走向衰亡。
沈川洲帶領國際團隊,2010年夏天到泰國南部石灰岩洞穴「可蘭洞」工作,取得石筍標本。沈川洲說,他的團隊用鈾釷定年技術,針對其中三支石筍進行沉積年代分析,最小的定年誤差僅5個月。團隊也測量碳酸鈣的氧同位素比值,每筆資料代表三到六年,精確度為每年二筆。他們花費了十年重建東南亞2700年來精確的降雨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